21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提升孩子的美感素養,除了外在的環境,校園中的課程與教學也是關鍵。因此,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一期五年計畫(103-107年),讓「美感從有感開始」開始,從校園出發、擴散及深耕,從全臺灣22縣市遍地扎根,經統計約有4萬2,000多名教師、1,600多校、20萬5,000餘名學生參與美感相關計畫。

108年,教育部開啟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推動藍圖,以「美感即生活——從幼扎根․跨域整合․國際連結」為理念,將整合建構美感教育溝通平臺與管理,強化中央、地方及學校美感教育課程連結擴散支持系統,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美感素養,並透過校園、週遭生活環境之連結,加重生活美感教育。經通盤檢討第一期計畫,分為4推動策略、16項體行動方案。推動計畫均為增進國民美學前瞻能力,希望從課程、活動與學習環境出發,培養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並將美感展現在生活中,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成果展暨記者會

教育部長期推動美感教育,從日常生活中的基礎美感做起,銜接校園對美育的重視,改善學習環境,進而到各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設計美感教育課程,逐步提升整體國民美感的素養,108年12月24日(星期二)下午2時30分至4時,於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表演廳,舉辦「美感.生活-教育部美感教育成果發表會」,以動畫短片呈現「美感發現箱」、「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跨領域實驗課程」等計畫特色案例,現場邀請各計畫主持人及參與計畫學校進行交流座談,分享美感教育計畫成果。

成果展暨記者會

「教育部中長程美感教育計畫」在五年期間,從幼兒教育到中等教育,從點的美感創意活動,到線的美感教育各項子計畫施行,進行全面性的公民美感教育翻轉組織佈陳;這場新一代的美感教育運動,不僅是一個計畫案,而是透過參與、互動、創造、價值轉換所建構的經驗裡,不間斷在生活中所發生的「動態演進歷程」,於107年10月22日下午2時於教育部五樓大禮堂辦理美感教育微電影首映會,向各界呈現校園美感努力的成果,藉由「境教」方式,整合藝術、空間與設計等領域,打造一座跨越校園、社區與社會間圍牆、展現文化創意與設計美力的公共美學教育場。

打造未來世代的學習空間,讓校園成為美感的記憶發源地

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從105-107年度共有65所獲補助學校,累積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案例。為呈現計畫成果,4月25至27日來到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舉辦「2019校園美感環境再造執行研討工作坊暨藝術祭」,邀請獲補助學校進行經驗分享,並展開一場在地與國際文化交流的美感饗宴。

從島嶼生活出發的美感革命

「美感無處不在」不是一句口號,是一場教育革新,正在全台校園發酵中。教育部近年來致力推動「美感教育課程計畫」,就是要培育學子從生活中感受美,並將美感展現在生活中。

美感教育不能只是在教室內畫畫跟賞析!親身經歷的體驗式教學,讓美感真正成為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

美感是主體對周遭世界與外來事物所感受的五感經驗。它不僅體現在生活與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更啟發我們覺知世界的方式。

培養孩子的美感,用五感體驗,勝過課堂上用聽的學習

「『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教育計畫」是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並落實「美感教育中長期第二期五年計畫」,由教育部媒合藝文場館、種子學校及師資培育三方,共創共學、打造符合館所特色、連結生活情境的新型態美感課程與教案。

你的學校美嗎?原來,校園環境能在無形中陶冶孩子的身心

美,除了感受力,更是蓬勃的生命力。求學階段的孩子,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學校,校園的空間營造尤其重要。而校園之美,不單只是建築材質與色彩選擇,更需要納入校園周圍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才能創造出具人文色彩的美感校園。

給孩子在家般的自在環境 教育就在各角落盛開綻放

除了建築與教室之外,校園中還有許多被閒置的「半戶外」空間,常常是人與人交流的最佳場所,若能創造出許多角落,讓大家不期而遇,進一步坐下來交談、分享,那麼師生、同儕間的關係就可藉此空間而更為融合、密切,也有機會發展成互動式、參與式的學習行為,讓教育在每個角落盛開。

改變我們對校園空間使用的想像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漢寶德先生。校園除了是知識學習的殿堂,同時也是公民生活美學啟蒙的場域。透過校園環境的創意設計,連結校園內部空間與周邊的生態環境與人文地景,打造一個讓孩子自由運用肢體與五感,探索學習的空間,汲取美感的養分。

教育部首創「樂器銀行」圓偏鄉學童的音樂夢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但買不起樂器怎麼辦?教育部樂器銀行,除了要幫二手、閒置樂器找新家,也要幫每個喜愛音樂的孩子圓夢。

讓美感教育持續發芽,培養對生活有感的學習態度

素養,該怎麼教?美感,又跟素養有甚麼關係?從矽谷到台灣,「美力」已躍升成為全球競爭策略的新顯學。它所培養的,不只是有潛力的創造者,積極面對真實生活的行動者

大手牽小手 美感教育向下扎根

為了讓美感教育從小開始養成,教育部「105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核心規劃實務工作小組」,推動大學教授與小學合作,將美感教育計畫往下延伸至國小。由大學教授設計課程,引導小學生觀察環境美感,開啟美感創作學習歷程。

由藝術的視角,淬煉孩子的人格,形塑更好的人與更好的社會

以藝術為核心的跨領域美感課程,培養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呼應12年國教的自發、互動、共好,希望可以形塑更好的人與更好的社會;在地走讀工作坊讓美感走入社區,在全台各縣市綿密展開。

培養美感,不是要孩子比機器人厲害,而是要更能彰顯人類獨特的感受力

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從校園環境到課程的建置、整體計畫的參與,囊括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一同投入,逐漸的「美感」似乎也漸漸成為大家對生活品質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