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們對校園空間使用的想像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漢寶德先生

校園除了是知識學習的殿堂,同時也是公民生活美學啟蒙的場域。透過校園環境的創意設計,連結校園內部空間與周邊的生態環境與人文地景,打造一個讓孩子自由運用肢體與五感,探索學習的空間,汲取美感的養分。

【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3月12日松山文創園區第五號倉庫展出

教育部為提倡美感教育將美學、設計與藝術的議題,帶進各級教育階段與教學場域,觸發各界思考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的議題,由教育部主辦、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策劃的「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暨國際論壇」於3月12日隆重開幕,本次展覽以「教育!未來? Education! Future ?」為主題,於松山文創園區第五號倉庫展出。

特別邀請德國、日本、比利時、奧地利等4國,共計6所國際學校,並與臺灣105年度獲選補助優秀6所學校共同展出校園美感環境教育的成果,放大我們對於校園美感環境的視野與想像,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設計美學與美感教育政策的理解、關懷與參與。

▲ 教育部致力於推廣「校園美感教育環境再造」之核心價值與理念。
 

|開幕活動

「2018年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國際案例文件展」臺北場於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前文化廣場,舉行開幕剪綵活動,活動當天邀請到教育部主任秘書朱楠賢、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基義、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計畫主持人/策展人顏名宏教授,以及來自德國、日本、比利時共11位校園美感各界專業人士出席。眾人期許透過本次展覽及論壇的激發,讓社會大眾思考在「未來」的校園環境當中,如何以「境教」方式,改變校園的空間,打開校園的圍牆,連結鄰近的社區,培育學生的美感與視野。

剪綵活動結束,由顏名宏教授為當日活動出席者進行導覽。顏名宏教授表示「校園的美感教育,並非僅是校園環境的改善,或是藝術形式化的設置,應該推開學校的大門與圍牆,利用校園營造結合美學與教育,深度串聯校園到家園的美感漣漪。」,藉由引導、思考及觀察,讓孩童從周遭的環境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使孩童在成長的環境中,感受到校園、周遭環境、社區特有的魅力,進一步將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場成為一座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美感教育」讓孩童從觀察中內化累積,從關心自己周圍的生活開始,進一步去感受生活中美的人事物。

▲ 校園的美感教育,並非僅是校園環境的改善,需要師長引導孩子一起建立起「美」的記憶。
 

|展覽四大主題

本次展覽內容主要分四大主題,分別為「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辦理暨策展說明區」、「國際案例展示區」、「綜合案例展示區」以及「國內績優學校展示區」。展出內容包括「環境生態」、「對話學習角落」、「人文歷史空間營造」、「教育載具」、「學校與社區共構場域」等設計實例及教育配套課程。希冀透過校園環境案例交流,提供觀者為未來規劃一座超越校園圍牆的教學場域,並了解國內外「校園美感環境教育場」與公共空間美學的實踐經驗。

▲ 透過主題式展覽,提供觀者為未來規劃一座超越校園圍牆的教學場域。
 

|國際案例展區

日本 案例邀請到埼玉縣「笠原小學」與福岡縣「下山田小學」,展出兩校獨特的教育理念與環境設計,為孩童們營造充滿夢想與樂趣的學習空間,同時展場還模擬笠原小學,孩子們積極參與農作晒柿子的場景; 德國 則以「漢堡市易北河島中小學」為例,介紹為學生與居民打造多處共學的教育環境,例如將聯合餐廳融合表演劇場、校舍外的親子接送區,模擬成易北河的地景意象-邊界石、島嶼沙坑,讓「等待」的時間成為探索易北河域地理紋理的探索時光。

比利時 則以「安德萊赫特酢漿草公立小學」與「布魯塞爾國際學校」為範例,前者為學生打造永續循環綠空間,後者善用角落打造學習與對話空間,強調生態議題與校園建築規劃的創新概念; 奧地利 位於薩爾茲堡湖區聖吉爾根鎮傳統建築群中的「聖吉爾根國際學校」,讓「校園空間」與「周遭傳統民族建築」互相融合,為學生塑造從生活中體認詩意美學的自然場域。

 

|國內案例

臺灣區則展示「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105年度成果績優代表學校」,同時於本次活動中辦理頒獎儀式。獲得特優獎的為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國民小學、宜蘭縣立復興國民中學;優等奬為新竹縣新埔鎮寶石國民小學、高雄市彌陀區彌陀國民小學;甲等獎則為屏東縣泰武鄉泰武國民小學、臺東縣立新生國民中學。展場中還展示了彌陀國民小學與社區共同打造的傳統獨木舟、泰武國民小學獨特自製的水管樂器、復興國民中學的實驗劇場,向觀眾呈現教育部推動「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成果。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