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感教育持續發芽,培養對生活有感的學習態度

素養,該怎麼教?美感,又跟素養有甚麼關係?從矽谷到台灣,「美力」已躍升成為全球競爭策略的新顯學。它所培養的,不只是有潛力的創造者,積極面對真實生活的行動者。

從發現開始,進入美感探索的學習歷程

六月初在台北文創大樓的美感課程培訓工作坊集結了全臺國各地的視覺藝術教師,共同從各地多元的生活中,思考以美感進行問題解決的課程設計;教育部「105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核心規劃實務工作小組」協同主持人蔡紫德指出 「美感不只是外在視覺樣貌的討論,更是具備功能性與真實生活的問題解決提案」;生活美感是適合的、有目的的,並適應於整體的美。由此養成的人將知道自己能在哪些部分,對物或環境的美化表示尊重、提出建議甚至進行創造。

要讓美感「有感」,不能讓它不痛不癢,也就是要讓人「直接面對」、「有所感覺」。所以面對真實的生活是重要的,就像由團隊的業師開發的質感學習KIT體驗,便是對材料的觀察與思考,進而希望操作者能有解決問題的意識,且避免單純的材質裝飾與包覆,所以也看得出「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讓學習者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進而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 「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發現美,是一種讓人愉悅、舒暢的「感受」,所以它絕對不可能對生活無感,而應該啟動「I care」!建構「以生活為題,美感探索為歷程」的學習,讓學習者重新發現生活中美的存在與可能,這啟動美感探索的入口,在美感計畫中被稱之為「美感構面」,包含:色彩、質感、比例、構成、結構和構造,而對計劃的推展,「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的研發團隊,也別於一般的公版教科書或教案研習分享,而是以生活探索與課程交流的方式,逐步建構成每學年一冊的雜誌型刊物,提供全國中學圖書館作為師生閱讀及線上瀏覽之用。

此外,工作坊中由大學設計學系業師開發給全體中學教師的美感學習工具KIT,也鼓勵師生發展「動手做」的概念,創造用手思考的學習歷程,工具的開發並不是要製作出絕美的作品或單純的審美賞析,而是開啟學生對美感的發現與選擇,重要是引發美感關係的關鍵能力。

▲ 材料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性,需要使用者真實的觸摸及思考
 

面對真實問題的整合性教學

「當學生想達成一件事時,他的願望會產生很多問題,勢必得一步步設法解決。」於是改變與學生的互動模式,老師退位成為引導者,將主導權還給學生,不給答案、放慢速度,讓學生有更多調整思考的空間,也就是翻轉為「由孩子來主動命題、主動找方法」的素養課程,這將帶給教育現場很不一樣的風貌,因為它教的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如何去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提前準備未來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所以設計課程的過程,就如同規劃一趟神奇的旅程,由老師提供線索與方向,但不給標準答案,課程的設計一開始要先確定課程目標,這好比決定旅程的目的地,採行的教學策略則像是在培養孩子觀看世界的方法,鼓勵他們認真覺察旅程中美與不美之處,讓美麗的事物激發、培養出鑑賞力,而面對不美的事物,則會想要去尋找改變世界的可能性。蔡紫德因此認為,設計創新教案並不困難,因為美感是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是一種視覺經驗的累積與學習。可以從引導學生觀察周遭環境、解決生活大小問題開始,教師以單元相互銜接,創造學習遷移的擴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考與能力。

現為矽谷STEAM辦公室主任Esther Tokihiro在演講中指出引發學生對生活周遭美麗事物的觀察與好奇心,因為當學科上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串聯起來,才能加深探索動機,而好奇心更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是刺激終身學習的動力。所有生活中看到的「現象」,都適合用於課程討論。並從中找到藝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鏈結。

▲ 老師們一起探討美感教學的無限可能
 

讓美感教育持續發芽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動的「美感教育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及矽谷的專題導向式學習計畫,重點都在於Making and Thinking!老師鼓勵學生們發揮創意動手實做、失敗了更好,唯有累積失敗經驗,才能一次次修正方向、調整心態,更藉此培養出勇於承擔的成長型人格。而每一位用心研發創新教案的老師們,也都是在示範「動手做、做中學」的精神。有創意十足的老師,就能教出一群樂於解決生活問題的孩子,透過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素養教育,鍛鍊出持續自我學習與創新的未來能力。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