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美感,用五感體驗,勝過課堂上用聽的學習
學校與藝文場館合作,共同開發美感體驗課程。
美感是主體對周遭世界與外來事物所感受的五感經驗。
它不僅體現在生活與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更啟發我們覺知世界的方式。

「『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教育計畫」是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並落實「美感教育中長期第二期五年計畫」,由教育部媒合藝文場館、種子學校及師資培育三方,共創共學、打造符合館所特色、連結生活情境的新型態美感課程與教案。

結合在地藝文場館 開啟學生美感經驗

計畫主持人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吳岱融教授指出,這個計畫關注的,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如何發展在地與生活化特色的美學教育課程, 並結合藝文場館與師培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資源,以體驗式課程來深植學生的美感經驗。藉由連結日常生活情境的美感體驗課程,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進而深入探索,連結生活、環境與他人。

這些美感體驗教育課程所擔負的使命,是要讓學生能從自身出發,去連結生活與情境的美感經驗,能共創共學,透過美感體驗深化素養學習,並深耕在地,型塑館校共學共好的社群,最後期待能透過系統化的累積,建立美感體驗課程的學習地圖。

 

台南虎山實小×奇美博物館
小小修復師親自動手 體驗博物館級的典藏維護

虎山實驗小學兩度榮獲聯合國ECO SCHOOL最高榮譽綠旗,不僅在環境教育上竭盡心力,更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同在臺南的奇美博物館,則是全臺館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更獲評選為亞洲最佳博物館之一。

「小小修復師」課程是虎山實驗小學結合奇美博物館豐富的典藏、修復實物資源以及藝術修復互動式展示牆,打造出的獨特美感體驗課程。課程中學生除了親自到奇美博物館欣賞原作,並以「修復」為課程軸線,由教師入館移地教學,透過館內工作坊實作,讓學生穿起修復袍,利用UV光筆對博物館典藏品《信息》原作的複製品,進行光學檢測。

修復過程中結合色彩學,讓學生自行調色,嘗試修補剝落缺失的色彩層。小朋友新奇且專注地體驗著藝術修復師的工作內容,不但能鍛鍊小朋友敏銳的觀察力,也訓練了小朋友的耐心。

藉由這個體驗課程,學生不只是參觀博物館的典藏,也認識了專業修復人員的工作內容,並以遊戲學習及實物體驗修復過程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色彩敏銳度與感知。此外更對於博物館的功能多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到博物館在保存與維護上的責任,以及文物修復的困難度與重要性。

▲ 奇美博物館館藏豐富,提供完善美感體驗課程。藉由「小小修復師」體驗課程,學生以遊戲學習及實物修復過程的方式,提升對色彩敏銳度與感知。

新竹市香山國小×國立故宮博物館
與故宮國寶來場約會 增進美感鑑賞品味

成立於民國前二年的新竹市百年老校香山國小,過去就經常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美感教育研習及跨領域課程,以及像是「我的香山百犬圖」、「朗世寧與他的動物夥伴們」等主題計畫。此次則規劃了一門「『雍』抱前『瓷』今『聲』」課程,應用多元策略在視覺藝術、語文及綜合活動等領域,進行教學主題的串聯,將跨領域精神注入主題式的美感體驗課程中。

課程分成校內體驗課程和入館體驗課程兩部分。香山國小學生除了實際參訪故宮北院的清史文物真蹟,也在課程中以「雍正其人及其喜好」為開端,從認識雍正,到該時期所製作的琺瑯彩瓷,並規劃了「琺瑯彩瓷製作」單元,認識各種琺瑯製作的手法,並利用琺瑯顏料親手繪製屬於自己的藝術品。

課堂最後還安排了「故宮精品拍賣會」活動,讓學生扮演文物鑑賞家,仔細看著「拍賣官」提供的藝術品圖片,從中反覆熟悉雍正時期陶瓷燒造技術與美感,琢磨如何以手上僅有的金幣,喊價買下「幕後老闆」要求的雍正瓷器。

經過一連串的課程,除了讓學生連結古今的工藝技術,更以趣味的方式,將故宮國寶典藏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從課程中建構鑑賞品味,開發對於國寶藝術品更多元的觀點。

▲ 香山國小學生實際參訪故宮的清史文物真蹟,並規劃「琺瑯彩瓷製作」單元,認識各種琺瑯製作的手法,親手繪製屬於自己的藝術品。

百年老校香山國小與故宮經由跨領域課程規劃,讓學生連結古今的工藝技術,並透過故宮精品拍賣會活動,讓學生扮演文物鑑賞家。

 

建立資源分享平台 帶領每個學生走進藝文場館

所有館校合作共同發展的體驗課程,這些精采豐富的內容,結合文化部發展的文化體驗課程,統一以「藝拍即合」網站作為媒合平臺,提供各級學校申請及運用,並透過「藝起來尋美」臉書粉絲團建立群組,持續更新訊息並提供相關資源。

透過這些媒合資源平臺的建立,讓全臺各地的美感教育工作者能分享彼此的經驗,開發合適的美感教學場域與課程。為擴大美感體驗教育的效益,教育部也將持續邀請各藝文場館共同合作,期待每一位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至少能有一次體驗場館之美的機會,讓美的經驗與生活真實連結。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