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不能只是在教室內畫畫跟賞析!親身經歷的體驗式教學,讓美感真正成為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
學校與藝文場館合作,共同開發美感體驗課程。
美感是主體對周遭世界與外來事物所感受的五感經驗。
它不僅體現在生活與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更啟發我們覺知世界的方式。

「『藝起來尋美』-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辦理美感體驗教育計畫」是為了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並落實「美感教育中長期第二期五年計畫」,由教育部媒合藝文場館、種子學校及師資培育三方,共創共學、打造符合館所特色、連結生活情境的新型態美感課程與教案。

結合在地藝文場館 開啟學生美感經驗

計畫主持人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吳岱融教授指出,這個計畫關注的,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如何發展在地與生活化特色的美學教育課程, 並結合藝文場館與師培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資源,以體驗式課程來深植學生的美感經驗。藉由連結日常生活情境的美感體驗課程,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進而深入探索,連結生活、環境與他人。

這些美感體驗教育課程所擔負的使命,是要讓學生能從自身出發,去連結生活與情境的美感經驗,能共創共學,透過美感體驗深化素養學習,並深耕在地,型塑館校共學共好的社群,最後期待能透過系統化的累積,建立美感體驗課程的學習地圖。

 

臺北市南門國小×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生在真實的空間中 用身體感受劇場氛圍

緊鄰博愛特區的南門國小,周邊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校園正對面即是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以推廣學校藝術教育為使命,館內有南海劇場提供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類活動演出。

南門國小結合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以南海劇場的硬體資源,搭配學校的膽識教育,共同創造出「面面劇到」這一門美感體驗課程。不同於校園內的戲劇課程,這個課程運用真正的劇場空間,讓學生實際登臺演出,也透過南海劇場的後臺資源,讓學生實際體驗燈光與聲音塑造舞臺效果的豐富性。

課程設計先透過南海劇場的舞臺介紹,讓孩子了解舞臺的設計與演出形式,再由美勞及國語課教師協同指導學生撰寫劇本、 製作戲劇服裝道具、配音,並於舞臺上現場演出,最後引導孩子書寫演出心得,與中低年級學生分享。

教育主任林育農指出,整個課程設計符合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以環保為主題分組進行,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不同的人物和橋段,思考如何說服大家做環保。

從在台下看表演,到自己上台表演,並向同儕觀摩,孩子們發現真實舞台的展演很不一樣,有人需要克服心中的膽怯,也有人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可怕,更了解到一場表演背後要付出許多時間心力,且燈光、設備、音響缺一不可,學習到許多不同面向的美好經驗。

▲ 運用真正的劇場空間,學生實際體驗燈光與聲音塑造舞臺效果的豐富性。
▲ 臺灣藝術教育館,以推廣學校藝術教育為使命,提供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類活動演出。
 

宜蘭中興國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透過建築及手作體驗 培育新世代傳統藝術傳人

宜蘭縣中興國小以「校園藝術化,藝術校園化」作為願景與目標,多年來致力於學生藝術教育的培養。鄰近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保存臺灣傳統文化的本質傳承為使命,將傳統工藝、民藝與展演串聯,守護著傳統藝術技藝與文化情感的記憶。

在中興國小、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潘娉玉、蔡宗隆兩位諮詢委員的三方討論下,創造出「傳藝建築體驗及傳習手作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內「三館、三街、三建築」的建築特色、常民生活美學與歷史文化意涵,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這門美感體驗課程帶入廟宇文化及傳統工藝等元素,帶領學生認識傳藝中心的建築之美、欣賞工藝作品、觀賞現場展演、體驗手作工藝課程,並學習參觀禮儀。此外,校內課程則結合原有的紙藝與陶藝文創課程,讓學生製作門神春聯、門神賀卡、虎爺雕塑及虎爺窗花等藝術創作課程,從中對傳統藝術產生美感連結。

教導主任洪苾瑄發現,孩子們在實地參觀之後,對傳統藝術更有興趣,感受度也更強。他們會在現場做記錄,像是畫下建築的圖樣,寫下解說員的說明,了解故事及造型之後,回到學校操作虎爺和廟宇裝飾品時,就更有效果和感覺,然後還會放進自己的創意,是很特別的學習經驗。

▲ 「傳藝建築體驗及傳習手作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傳藝中心內的建築特色、生活美學與歷史文化意涵。透過真實的體驗,讓傳統藝術得以傳承延續。
 

建立資源分享平台 帶領每個學生走進藝文場館

所有館校合作共同發展的體驗課程,這些精采豐富的內容,結合文化部發展的文化體驗課程,統一以「藝拍即合」網站作為媒合平臺,提供各級學校申請及運用,並透過「藝起來尋美」臉書粉絲團建立群組,持續更新訊息並提供相關資源。

透過這些媒合資源平臺的建立,讓全臺各地的美感教育工作者能分享彼此的經驗,開發合適的美感教學場域與課程。為擴大美感體驗教育的效益,教育部也將持續邀請各藝文場館共同合作,期待每一位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至少能有一次體驗場館之美的機會,讓美的經驗與生活真實連結。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